安海二十四境 安海八景
作者:方然 刘斯
2010-9-26 10:21:41

 

安海二十四境

陈增仁 

尚贤  今寮仔口北至龙山寺。

西畴  今西乾村。

霁云  今中山北路之字纸炉脚起,北至状元巷、东至寨埔。

三公  今打铁巷茂源埕上至霁云境南端。

鳌山  今后库村。

兴胜  自状元巷北至寮仔口。

朝天  又称昼锦坊、妈祖宫,于海乾一带。

第一  又称圆通坊,自白塔脚至石狮巷。

明义  杉行口上路霞一带。

镇西  又称地赞街、西宫,自大草埔西侧上至西河境、上帝宫交界。

当兴  又称源泉境、上帝宫,自杨厝坊上至新拱北境南端,即下坂坑一带。

新拱北  今新街、三辅境西侧至靖西境界。

靖西  今安福桥以南至下板坑北之柯厝与坊一带。

萃福  新拱北境北端。

三辅  大士宫、衙门口埔南端一带。

鳌头  馆口巷至朱祠口一带,通天巷上端。

西河  自水关口上至宝斗埔西端,以及大巷西侧。

忠义  又称丛桂、贤佐坊,今称关帝宫,自石狮巷东向上至甘蔗巷。东至贤佐坊一带。

咸德  自甘蔗巷上至下墟巷。

驻镇  今称城隍宫,自下墟巷北至粟仓巷。

拱北  又称迎真,今称玄坛宫,自粟仓巷北至字纸炉脚,包括街后两侧。

晋德  高厝围一带。

仁寿  楼仔后至厚底街一带。

复兴  水心亭一带。

市心  石狮巷顶。

龙山  型厝村。

皇恩  黄墩村。

星塔  坑呷村。

镇海  埭仔。

 

转载自“安海侨讯”  作者 方然 刘斯

安 海 八 景

安海名胜

陈增仁 

天竺钟梵

    “天竺钟梵”,指的是泉南名刹“天竺寺”,又名“龙山寺”,俗称“普贤殿”、“观音殿”,位于安海型厝村北,已有千年历史。

    据载,东汉高僧一粒沙行经安海北,见大樟数十围,瑞光顶现,乃雕千手眼观音杞之;隋皇泰年间修建,明天启三年重修。千百年来屡复修葺,现存殿宇大都是近代建筑。全寺面积约4200平方米。

    “天竺钟梵”是安海最富有神秘感的景点。规模宏大。有放生池、外山门、华表、东西钟楼、金刚殿、东西廊房,天坛、圆通宝殿、大雄宝殿。此外还有东西护屋、功德堂等。

    放生池西北隅有古樟一株,供游人乘凉。外山门门顶镌有“极乐国土”、“大千世界”,寓寺为小西天。华表上刻有“天竺钟梵”四个大字,据传鸟儿不曾在此石坊拉鸟粪。东西钟鼓楼各显奇特:一根直径只有十四厘米的檀木悬着一口千斤铜钟;鼓架上的鼓身是由千年樟树尾部整筒凿空而成。金刚殿除门窗外,所有拱眼壁、檀柱、屋顶其他部分都雕绘着数以千计、大小不等,姿态各异的人物和飞禽走兽。东廊供达摩祖师,西廊供枷蓝菩萨。天坛式样奇特,风格奇丽。圆通宝殿正中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观音。佛像高二点三米,身披莲服,两脚微路,立于石雕莲台之上,莲台之下,则是一口鲜为人知的“甘露井”。艺术造诣高深。佛教寺院“大雄宝殿”一般都是正殿,但龙山寺则定为后殿,这里供奉着丈余金身的佛教最高神像——释迦文佛。 

“天竺钟梵”无山水之胜。只凭宏伟的规模,非凡的气势。严整的布局,可妙的结构和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赢得海内外的交口称赞。

 

石井书香

“石井书香”,指位于安海鳌西的石井书院(朱词)。所谓“石井”即安海,“书院”与“朱祠”已合二为一,现统称“安海镇朱祠管理区”。

乾道间,朱熹的学生傅伯成为纪念朱氏父子对安海昌学兴教的功绩,就鳌头精舍辟建二先生祠,后泉州郡守指朱熹的儿子朱在任镇监并主持建石井书院。

现在,书院的门台、大殿以及西廊院舍仍存,后殿朱祠虽废,遗基尚存,那些散埋在周围的碑文石刻已移在大殿庭院,

朱祠曾作过乡镇政府办公处。新镇府落成搬迁后,这里仍有十多个组织机构在此挂牌办公和活动。

 

鸡峰叠翠

    “鸡峰叠翠”是指在安海眺望南安水头鸡暮山的一种景观。早在明代时,这个景观被称为“鸡峰耸翠”,到了清代,改称为“鸡峰叠翠”。

    据传说,文星有谶日:“鸡山青、溪水平,金锁断,状元迎。”其后遍山尽植松柏,欲应谶语。傍晚,人们在安海高处举目西眺:夕阳的余辉映在安平古桥的尽头。洒于鸡暮山上,蓝天、红云、绿树、碧水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澜的画卷,使人心旷神怡。

改革开放后,安海、水头经济飞跃发展,“鸡峰叠翠”在两镇各种现代建筑群的映衬下,变得更壮观,令人感慨万千。

 

象壁拖蓝

    “象壁拖蓝”,指的是在安海海口眺望东南群山及石井江面的景象。观景时,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有所收获。不然,只见“绝壁一面”,得不到美的享受。

选择三、四月或六、七月,在日丽风和、晴朗少云的天气里,或雨后初晴的天气里,目之所及的是山连着海,海连着天,天海山一线。有心人可见鸡笼山、熊山、鸿山、象陷山、欹鬢山……成为一道天然蓝色画屏。而后,天水共一色、浑然一体,妙不可言。而时令不同,所呈现的景象又有所变化,仍至倾刻之间也会闪现出绝妙的美景。因此,自明清以来的文人,留下了不少写“象壁拖蓝”的诗篇,如明代乡贤黄伯善、清代文人柯敦圃,黄变等。

随着历史的变迂,“象壁拖蓝”已成为历史的胜迹。今后。我们看到的将是更美好的景象。

 

双桥跨海

“安平自古筑双桥,跨海鸿江压水遥”,说的是安海“双桥跨海”这一壮观景色。

安海原有东西两座桥。“西桥”,即“安平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是条五里长的石桥,所以,又叫“五里桥”。该桥把晋江安海与南安水头一水之隔连接起来,历代诗人、词家冠以“卧龙”、“飞虹”等美称。

“东桥”,即“东洋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几经兴废,现保存下来的只有在安海黄墩村前的一小段桥头与东石镇井林村的一小段桥尾,其余的部份已难寻觅。古时东桥幽雅景象有宋人赵令衿《咏东洋桥》诗为证:“为向安平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君。”

 

两塔凌霄

“二塔凌霄”指的是原有安海南部东西两寺前的两座塔。明代文人黄帝赍诗曰:“觚棱海角两相连,峭级危栏俯碧川。估圣长依宫爝焰,文明曾记塔灯悬。晴开海国万方仰,驭转鸟轮一柱先,脚蹑层层随步上,却疑人在九重大。”

“西塔”即“瑞光塔”,早建于“东塔”。1152年,里人造西桥余资造塔于两桥头,名曰“瑞光塔”。后易“文明塔”,今称“白塔”。其塔共五层,高八丈余,径阔三丈,呈六角形。塔顶一巨形葫指向监天。在塔第一层的六个转角处,各有形象各异的石雕矮人,赤足袒胸,反剪着双手跪着,头部顶住半圆柱。第五层筑有六个拱门,其余四层,只有对着安平桥的一面筑有拱门,余下的五面只筑拱形龛。

“东塔”即“龙兴塔”。1153年,泉州郡守赵衿造东桥后,造砖塔于桥头,“其塔高准西塔,大倍之。腹十丈余,下层无级”。1695年,东塔因遭大雨尽废。

清代诗人柯敦圃诗曰:“宝塔层层两处攒。巍峨相对在斯安。瑞光壮采疑栖风,估圣奇观欲舞鸾,势耸桥头星可摘。晕悬海口月为端。只今惟有西铃响,东址无情剩废峦。”作为“二塔凌霄的东塔,虽早已不存在,但东塔的周围却建造了无数超越东塔之高的大厦,让人感叹不已;作为唯一保存下来的西塔——白塔,安海人民一直将其作为文明古镇的象征。

 

西畴春晓

“四畴春晓”指的是明代安平八景之一。这一景观在安海镇两安村(西畴境)

据《安海志》记载:西畴,水南安柏峰山出九溪龙潭。经溪尾洋而人曾韦埭以至西四埭。水路遥远,历七、八两都,西路诸山森耸苍翠,环绕相映,春和景明。南山倒影,十里之间如画屏列幛,光浮水面,人游其中,如画图中行。两畴的自然风光如此绚丽,“西畴春晓”的景观更令人陶醉:清朝柯敦圃曾作诗:“鳌城廊畔绕西畴,春色葱笼晓望收。雨足桑麻郊外种,风传邹鲁海滨区。报恩寺里莺声杳,安福桥边鸟语幽。自是晨曦耕插后,儿童相欢欲驱牛。”

人们对“西畴春晓”还有另一种说法:原在西垵村安福桥西侧的报恩寺,有一棵古榕树,树上的鸟儿每天清晨最先鸣叫报晓。然后安海各地鸟雀也随之纷纷啼鸣。故称“西畴春晓”。不管那种说法。都是时过景迁。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西垵西南郊的“聚虎坛”旷地上。西畴境前。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盖起。环城公路经此四通八达。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小区——西安开发区正在崛起,商贸也随之繁荣。

如今的“西畴春晓”:到处莺歌燕舞,赶早集的农民高高兴兴挑菜上市;工厂的工人开始交替换班;村里的老人正在报恩寺前悠闲散步;西垵大道碑坊上“两畴春晓”四个大字,放射出万缕的霞光。

 

东海晴光

“东海晴光",指的是黄墩东桥畔反衬着东海天际的早晨景色。

古时候,安海港是对外的海运港,各地商舶云集。每当晨曦初露,便出现一个无比壮丽的景观:广宽的天空和无限的海面,完全被霞光溶在一起,粉红一片,分不清它们的界限,让人感到一种极其柔和和明快的美。接着,霞光渐渐变成了橘红、鲜红、通红。水天溶为一体的远方,闪烁着一片火焰似的波光,大海里一轮红得耀眼的太阳,开始从水面上冉冉地升腾起来。一刹那间,天空和大海布满了耀眼的金光。明代文人黄伯善曾赋诗:“东方川右肃阳侯,风象天吴百怪收,日出不知旸谷远,潮来真觉扶桑浮。水村鸡犬连鲛室,贾舶帆樯压蜃楼。岁岁渔盐千万户,冯夷击鼓海童讴。清代诗人黄帝贲也有“曙光东海青山霁,烟剑南州紫鳜肥”的佳句。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现在我们所追求的不再是柯墩圃那“蛎房埭水溶溶润,蜃市楼涛处处融”的虚幻缥渺的仙境,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间天堂。

而今,“东海晴光”虽不复存,但安海人民正在抓紧这个大好时光,为振兴安海,去夺取一个新世纪的晴光。将来,桥头开发区,庄头开发区,将以一个前所未有的景象展现在人们的眼

前。